还津阁 >风水知识

例:以国为姓,如:齐,鲁,宋,郑,陈,魏,赵等。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来源

  在上古三代!姓和氏不是一码事?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,从汉代开始,姓氏混1273而为一?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。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,考其来历,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:   1)以姓为氏,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。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,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!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!如:姬!姜!姒?姚等,   2)以国名为氏!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:齐、鲁?晋!宋,郑、吴 越、秦、楚。卫,韩、赵,魏?燕。陈!蔡 曹,胡,许等,皆成6535为今天常见姓?   3)以邑名氏!邑即采邑?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。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8041之为氏,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2083采邑于苏(今河北省临漳县西)?岔生后代便姓苏?据统计,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。一些复姓由于8458漫长的历史演变、至今已不复存在?   4)以乡?亭之名为氏,这类情况不多,今日常见姓有裴。陆,阎 郝?欧阳等?   5)以居住地为姓?这类姓氏中?复姓较多,一般都带邱,门!乡!闾、里 野!官等字?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  6)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!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!5738据统计有五六百个!其中复姓近200个?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其后代以林性传世!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?字皇父?其孙以祖父字为氏!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9736  7)以次第为氏,一家一族!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,如老大曰伯或孟。老二曰仲、老三曰叔。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、表示在3338宗族中的顺序!但也有例外!鲁庄0244公之弟庄父 排行老二,本为仲氏?仲孙氏,因他有0893弑君之罪、后代便改姓孟 或姓孟孙。   8)以官职为氏,如司徒。司马!司空?司士,司寇等!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?丹从字义上看。也可以分辨出来 如籍。谏,库,仓。军!厨等,   9)以技艺为氏 如巫 卜?陶!匠,屠等!   10)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 11)以谥号为氏!!

么姓的来源

  “么”做姓氏读同“腰”在字典里?“么”有很多个读音?作为副7720词可读为me。mɑ、me yāo 但作为姓氏则为“yāo”(音同腰),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!当自我介绍说姓“yāo”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,1323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解释,这时候“名人效应”会显得格外有效、“我姓yāo,女歌唱家么红的么!”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: “就是什么的‘么’。它做姓氏时读yāo”,在么姓姓氏网上?1579“幺”的出现频率极高,甚至可与“么”平分秋色,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7737作“幺”?并称“么”“幺”是一回事儿!对此。“中国么氏官方QQ群”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 “应该说‘幺’是个错误、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‘么’,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‘幺’!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‘么’!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‘幺’姓的人有?但是很少?” 9714么传璋认为造成么?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,“如果输入yāo的拼音你会发现结果只有‘7505幺’没有‘么’,而‘么’作为姓氏是应该读yāo的!在篆书里‘么’和‘幺’彼此通用、但作为姓氏。就应该是‘么’?”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,他们认为姓氏本为6782“幺”?只是不知何故后来被写为“么” 幺金禾指出,幺?么姓的写法、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文字改革以前!幺 么是可以并用的。“么是幺的俗写(见《辞源》和《康熙字典》)?文字改革以后、在《简化字总表》中,对幺和么作了明确的注解:“么。读me轻声!读yāo的么应作幺”(见《新华字典》和《现代汉语词典》)!”冠县是山东么姓最大聚集地“QQ群现在有300多人,来自全国各地,其中?河北唐山和山东冠县0635是两个么姓人最聚集的地区,”么传璋现在邯郸工作!他的祖籍正是冠县、“清朝康熙九年(1670年),么氏十代孙进士么显名借鉴《孔氏家谱》?首次对冠县《么氏家谱》进行了整理修编!截至2009年《么氏家谱》进行了第十四次续修?共收录了27代?男丁9274人,冠县么姓的人同宗同源。传承非常有序 ”么传璋说,么贵娴也来自冠县?据她介绍 冠县东古城镇大约有5000多么姓人!主要集中在6435南么庄?北么庄,么安堤?李才!正坦等几个村里、其中北么庄规模最大!绝大部分村民都为么姓。“么”未被列入宋版《百家姓》 记者在搜集么2655姓相关资料是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,“么4551姓在全国500个大姓里排名第420位!”但当记者在网上以“中国500大姓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查得的结果显示:么排名第328位?而幺排名第333位!么传璋说自己也看到过这句话,但认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?么传璋没有掌握经过统计后全国么姓人的人口数字!但他认为根据概率加以推算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,“现在姓氏群里有300多人!其中唐山地区最多,占了将近50% 其次是山东,接近40%。分散在其他各地的大约10%!结合2009年冠县地区对么姓男性统计的数字,现在全国的男性么姓9667人应该有2万多,”么传璋说!如果以么传璋的推测结果为基础、再结合目前大致的2013男女人口比例!全国0819么姓人的总人口数应约为3万人、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稀有姓氏!山东么姓来自山西洪洞  据么传璋介绍。“就现在掌握的文字记载显示!山东地区么姓的最早的祖先是么从善?”元朝末年、频繁的战事和水旱蝗疫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灾荒!一时间!“中原之地淹没田庐无算!死亡百姓无数。村庄城邑多成荒墟”,其中!山东,河南灾情最为严重。明朝建立后为安定局面、维护统治而推出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 ,中国历史上罕6492见的大规模移民潮由此开始?“先祖么从善?祖籍山西洪洞,就是这个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迁2683到当时馆陶陶邑的 推......余下全文>>!

陕西宋氏的来源

  宋姓?中华姓氏之一,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。多源流姓氏!主要源自子姓。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、微子启为得姓始祖,   宋姓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位列第118位、当代、宋姓总人口近1000万,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.81%!为第24位大姓!   宋姓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晷天。宋由"宀"和"木"组成!木代表建木。"宀"上的点代表"天齐"。"冖"代表天穹。表示晷天历度,   宋姓始祖   宋氏始于微子启   微子名启。微是封地(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一带)!子是姓?故称之为微子启!他是先商帝乙的长子!殷商最后一个帝王———殷纣王的兄长!据说!微子贤明仁德!颇具王者风范?帝乙曾有将王朝传于他之意?但太史不允,因为当时有规7988:有妻之子?不可立妾之子 而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妃,帝乙死后,按规立三子辛为王?史称商纣王!殷商末年,纣王荒淫无道,穷奢极欲!暴虐嗜杀 导致众叛亲离!国势日衰!微子启与太师箕子,少师比5119干屡次进谏?不被采纳?后来、微子启出走、箕子装疯被殷纣王囚禁,比干因再三直8558谏而被剖腹挖心?  8112 公元前1046年,武王姬发灭商,微子启赤7215身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?请求武王保留商族的后裔。武王应允,武王死后,他的两个弟弟管叔!蔡叔及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、被周公旦所灭!微子启没有参与叛乱?平叛后!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封微子启到商族的发祥地商丘,封国号为宋?爵位为公 成王特准其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,    微子启仁爱贤良,深受殷商遗民的爱戴、微子启死后!埋葬在宋城外(今商丘古城西南约12公里处青岗寺)?陵墓前立有一块明代万历四十年的石碑,正面刻有“殷微子之墓”5个大字 宋国历传26世32君?在公元前286年、被齐 楚,魏所灭、   对于宋氏起源!很多史书有记载, 中说:“宋!子姓 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?周武王封4639于宋……子孙以国为氏!”而宋氏族谱记述得更加详细 据《古宋族谱》记载:“自周朝定鼎!封微子于宋?以祀商殷?以公为爵!建立宋国?以国为姓!为宋氏之始,由此可见?宋开国国君微子启乃宋氏始祖。宋氏传续至今,已有3000多年历史   对于微子启的封地宋国即商丘之说?有很多佐证,《春秋释地》记载:“宋,商。商丘三名一地 梁国睢阳是也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记载:“周封微子于宋,今之睢阳是也、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?”清康熙四十四年《商丘县志》记载:“(周)封微子启于阏伯之墟?今商丘。故宋都也、”   民间有“宋戴一家 宋孔同祖”一说!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索引《孔子家语》云:“孔子,宋微子之后!”据中国0337宋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会长宋孝祥说、据考证?孔子是微子启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孙。我市夏邑县即是孔子祖籍地!东周时期!孔子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?周游列国?途经宋国时都要祭祀其祖先!正因如此!在商丘附近才保留了那么多与孔子有关的遗迹!如商丘县的文雅台,永城市芒山镇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处,晒书台。夫子庙?夏邑县孔子还乡祠等!   人口分布   宋朝时期 宋姓大约有88万人!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.1% 排在第十六位,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,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9.4%?在中国的分布、主要集中于陕西?河北!四川!河南!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%,其次分布于山西!浙江。山东、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%,中国形成了以秦川 冀豫为中心的两个宋姓人口聚集区。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?宋姓人口分布图   明朝时期?宋姓大约有54万人。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.57......余下全文>>?

姓贾的姓氏来源

  贾姓起源     [ 作者:song 转贴自:新疆旅游 点击数:156 文章录入:song ]     贾 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    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!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!均出自古代的“贾”地!这个贾地,就是今山西襄汾县、     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》记载:“贾氏出自姬姓 唐叔虞少于公明?康王封之于贾!为贾伯。河东临汾有贾乡!即其地也!为晋所灭,以国为氏!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!食邑于贾。字季他!亦号贾季!”     西周时,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,建立贾国!号为贾伯,作为周朝的附庸国!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!所以贾国为姬姓国!公元前678年,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?唐改称为晋!贾国的领土被吞并?贾亡国后,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“以国为氏”?就是贾氏!贾姓从此出现     另一支是“以邑为氏”的贾氏,春秋时期!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 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?重耳为公子时?出亡在外19年?狐偃忠心耿耿?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!为重2457耳出谋划策 重耳即位为晋君后,就尊狐偃为大夫、后来,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 晋襄公(重耳之子)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 作为他4181的封邑?人称贾季!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!     先秦时期的贾氏,除在今山西西省境内发展外 已有迁至今河南?山东者、后来、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,人丁兴旺!又衍生出许多支派,汉朝时期的贾姓 已有人迁至今陕西,甘肃境内,到了唐,宋时期?贾姓居民已播迁到江南的许多地方。约于清代?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 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。     贾姓历史名人:   贾谊(前200-前168):洛阳(今洛阳)人!西汉政论家!文学家,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。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 文帝时,被推荐为博士、又迁大中大夫 后为梁怀王太傅!曾多次上书!批评时政?建议用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?巩固中央集权?主张重农抑商?“驱民而归之农”。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,所著政论有《陈政事疏》,《过秦论》等?   西汉水利家贾让?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!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《治河三策》,   西西汉政论家贾山 文帝时!以秦的兴亡为喻!上书言治4629乱之道,5874强调纳谏的重要 并以兴礼义为劝!名为《至言》    东汉贾徽?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?作有《左氏条例》21篇。   东汉贾秀玉,贾谊的9世孙东汉时任武威太守!其之子贾衍!任兖州刺史,   东汉经学家、天文学6070家贾逵!所著的《经传义诂》 《认难》等百余万言,在学术界垂名不朽?   太学生首领贾彪?为颍川定陵(今河南舞阳)人?   东汉末年贾诩(147—224年)!字文和!武威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,三国时期魏国6163著名军事家?谋士 被称为鬼才?    西晋贾充。晋初任司空?侍中、尚书令!其女名南风 为晋惠帝皇后!曾擅政十年、   北魏贾贾思勰(472-499):今山东益都人?北魏农学家!曾任北魏高阳郡(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“太守 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?实验的心得?写成《齐民要术》一书。   唐代贾氏有两人任宰相?一个是沧州人贾耽 同时又是地理学家。一个是河南人贾餗。   贾岛(779-843):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 唐代苦吟诗人 曾任长江主簿!人称贾长江、其诗以五律见长?注重2951词句锤炼。刻苦求工、喜写荒凉枯寂之境,颇多寒苦之辞,“3146推敲”的典故就出自其诗局“僧敲月下门” 有《长江集》!   北宋贾宪!数学家、   贾似道、南宋权臣 封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!   元代贾鲁。水利家!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,征发民工15万、军士 2万?堵塞黄河......余下全文>>。

黑姓的来源

  黑姓起源    回族中的黑姓,据金吉堂《回教民族说》称:“也黑迭儿(修    建元大都的领监宫殿)之后裔姓黑、”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   (1632年)的沈阳《黑氏家谱》载:“吾族之源?乃唐贞观时西征   吾国,至西域。未及攻斗?乃两国议和?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   质!吾(祖)原系西域一头目?及至面君(明太祖)。蒙授职亲军   指挥。祖原名黑资哩!故赐黑为姓,”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   的黑的儿?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?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   永德?都是不同祖源2080的黑姓 另外。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   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!黑姓回族主5448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   地区?

赖姓蒙古族来源

  蒙3773古族赖姓 一般都是来源于老姓扎赖氏和赖图哈特氏!。

王姓的直接来源

  王姓的来源  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,人口将近一亿!自汉代以来。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 其中如琅玡王氏,太原王氏,三槐王氏。开闽王氏等!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!群星璀灿,光耀华夏?数千年来人才辈出、可称王者之族、    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(1)出自妫姓 相传为古帝虞3185舜之后,(2)出自姬姓?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,(3)出自子姓,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!(4)历史上的外族姓氏。如王氏高丽(今朝鲜)的开国君主王建。西魏王频2361氏之祖王雄!钳耳氏之祖王季等?(5)王3907者之子孙多号王氏,常以为姓。(6)赐姓?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!王莽时被赐姓王?(7)冒姓!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!五代 王保义?原名刘去非?皆冒姓王氏。(8)历史原因,为避仇?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!     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 山西0769太原王氏!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?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、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 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 陕西的京兆王氏,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 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。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!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?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 河北省4235行唐县章武王氏 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,四川的广汉王氏,陕西3441的金城王氏 山西的河东王氏 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 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,有的书籍记录!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,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,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?家族之兴盛!名人将相的功绩!教育 著述、书画!艺术等。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,    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?中华王姓大多是“王者之后”!即为帝王的后代,东周时期!周灵王太子姬晋,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 由贵族5887的忠心为国、而造贬为平民百姓、一口冤恨之气在胸 不久即郁郁而终?其子宗敬一家便以3436“王“为氏了?到了秦汉时期、太子晋的后裔在社会进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与氏合一的文化背景!由“王”氏转化为“王”姓,除太原王姓之外!周文王、周考王的后裔!在改朝换代后或出逃流亡?或夺爵失国,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的高贵的出身!于是也以王为姓?此外,帝王赐姓,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、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,在山东的十几支王姓中。有几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传至今?     太原王氏    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?乃周灵王太子?名晋,字子乔!约生于公元前565年?卒于公元前549年、本姓姬?     史载太子晋“幼有成德。聪明博达?温恭敦敏”。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,灵王重之!诸侯从之!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、师旷问以君子之德!太子晋侃侃而答曰:“如舜的为人,仁德配于天道!虽固守其岗位、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!使远方的人 都?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!仁而合于天道!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,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?一切以天下为本、取予之间 必合于正道,是谓之圣。再如文王,其大道是仁。其小道是惠、三分天下已有其二、依然是无0895比谦恭,服事于殷商!既拥有拥戴的群众?而反失其身,为暴纣囚禁、不动干戈?此谓之仁,又如武王、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 百姓各得其所,是谓之义” 师旷称善不已!     灵王二十二年(前551年)。谷?洛二水泛滥。将毁及王宫。灵王决定以5523壅堵洪?太子晋进谏曰:“不可。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,不堕高山!不填湖泽、不泄水源 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?”并提出聚土!疏川,障泽!陂塘等方法?来疏导洪水,同时以“壅堵治水”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“无过乱人之门” 0946“皆亡王之为也”、     太子晋的直谏。触怒了灵王、被废为庶人,由是郁郁不乐!未及三年而薨,师旷朝见太子晋时,见太子色赤?不寿?太子晋说:“我再三年之后,将上天到玉帝之所!”果然不到三年 讣报的......余下全文>>!

米姓的来源

  起源   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!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、本姓芈!后将芈字简化?改为同音字“米”、芈是先秦时期的大姓!但目前已经消失 除了分裂成“熊!屈 楚……等8227姓氏外”?其余的都6591改为米姓,   此外。西域有一个米国(在现在乌兹别克国撒马尔4336罕的西南)!唐时成为昭武九姓国之一?作为中国的附庸国 有一些人来华内迁中原?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官位 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官位?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?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   舍人 亦称米史 粟史。为西周之始即设置的官位。长官为舍令?官称舍人?俗称米史令?粟史令?下属有丞二人、史二人、徒六人!役若干人。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国库的7711九谷六米之出入 归地官府司管辖,为周王朝时期的重臣之一。在典籍《周礼·地官》中记载:“舍人掌米粟之出入,米粟、九谷六米,九谷六米者,九谷之中?黍!稷?稻,粱。苽,大豆六者皆有米?麻与小豆、小麦三者无米。故云九谷六米、”在舍人的后裔子孙中?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!称米氏!粟氏 世代相传至今、如开国大将粟裕就是。   第二个渊源:源于姚姓  4453 第二个渊源:源于姚姓?出自1219远古舜帝,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,   舜帝!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因为他的眼睛有两个瞳仁。因此又称重华,因为舜帝出身5239于有虞氏部落、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、以后逐渐南迁至山东地区?分衍出许多支族!庠?亦入学有成之人,春秋时期的鲁国谓之为“米廪”!源2225出“虞帝(舜帝)上孝,令藏粢盛之委焉。”在典籍《周语》中解释:“廪于藉东南,锺而藏之!廪?御廪!一名神仓?东南生长之处?锺。聚也,为廪以藏所藉田,以奉粢盛,”粢盛 就是祭器内的谷物!后世 将人才比作代代宗承的“粢盛”?表示出中华祖先将人才的培养重视逾于己之生命 因此将人才培养比如米廪,入学之童满一年后 即由其师为学童起一学名、列入宗谱之记 在后世历朝历代、特别是大隋王朝正式创建科举制度以前?许7124多具有庠生资格的人。多有以起身份为姓氏者 称米氏?其源纷繁,不可一论?   第三个渊源:源自芈姓   第三个渊源:源自芈姓?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?属于以音讹为氏!   米芾?是宋朝著名的书画家!他自称是先秦楚国的后裔?本姓芈,即芈芾。芈芾曾任校书郎,书画博士 礼部员外郎?他极善诗 工书法!擅篆、隶,楷?行!草等书体!长于临摹古人书法?达到乱真程度?初师欧阳询?柳公权?字体紧结 笔画挺拔劲健,后转师王羲之,王献之?体势展拓?笔致浑厚爽劲?自谓“刷字”?与苏轼。黄庭坚?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、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!尤工水墨山水。以书法中的点入画 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?人称芈氏云山!极其富有创造性、芈芾书法?绘画!诗作天下一绝、寸墨尺金。但就是总觉得自己的姓氏笔画太多、3914因此改以同音字“米”为姓氏?其后代便接受这个榜样、均以米为姓氏!称米氏?世代相传至!   米芾对自己是楚国王族后代的血统非常自豪?经常自称“楚国米芾””“鬻熊后人”“火正后人” 因为芈姓楚国王族的祖先是“祝融,高辛氏之火正”   第四个渊源:源于外夷   第四个渊源:源于外夷。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!属于以国名8969汉化改姓为氏   南宋邓名世在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中说:“米!西域米国人 入中国者。因以为姓?”王应麟则在《姓氏急就篇》中说:“米氏、胡姓,唐米逢,米遂。米暨!米实,米海万!五代米君立志诚?宋米信、米璞,米贇?米芾?子友仁 芾以米氏为楚冒,又复姓。党项有米禽氏,”邵思在《姓解三卷》中也说:“米,胡人姓也!今南方有米国 ”可知米氏最先源于西域米国?而米国最早为中国所知是在隋朝!   西域米国即昭武九姓国之一!该国原信奉祆5407教(即拜火教,摩尼教),进入中国者汉化!后裔融入汉族。有些人以为西域米国后裔可能会是回族!那是错误的、因为米国以及昭武九姓国根本不信奉伊斯兰教 米国信仰祆教(摩尼教)!该教在宋元时期与源自佛教的白莲教融合!成为当时底层贫困人民的信仰 常被用于发动农民起义!   唐朝的9165西域国家主要信奉佛教和祆教 新疆,中亚都是佛教区 当时只有离中国最远的阿拉伯(大食)人才信伊斯兰教!   第五个渊源:源于回族   第五个渊源:源于回族!属于汉化改姓为氏?   (1)回族中原阿拉伯名为“米纳勒”的族人 后取谐音汉字“米”为氏,    (2)元朝时期的在大同当边帅的米开庵(元代来中国的色目人)?在明洪武六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,次年、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长官,直至年老辞官后!定居在邵武!为今福建回族中米氏先祖?   第六个渊源:源于满族   第六个渊源: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   据史籍《八旗通志》!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   (1)满族米佳氏、满语为Migiya Hala,祖先6307原为汉族!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、融入鲜卑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襄平,后多冠汉姓为米氏?   (2)满族密扎氏?源出卦勒察女真,满语为Mija Hala!世居卦尔察,后多冠汉姓为米氏?   (3)满族索察氏?满语为Soca Hala!汉义“还愿时撒的米”,世居乌喇,哈达,后多冠汉姓为米氏、!宋姓的来源

“帅”姓的来源?

  帅姓由师姓所改 西晋建立后、晋武帝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、师氏家族为避司马师的名讳 便减去自己姓氏中的一笔!改为帅姓!后来、帅姓也5193有恢复为师姓的 缑!1457缑氏为古地名、在今河南但师东南 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,就以地名为氏!、

丁姓的来源

  来源有六   1,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!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   被周所灭。其祖孙散居各地,部族仍以丁为氏?   2!出自姜姓?为姜太公的后裔,其始祖为姜伋!以谥号为姓氏   3!为孙姓所改!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?《江表7741传》云:"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!以乏军用!别其族为丁氏!"所以。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!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 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,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,   4!出自子姓?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!死后 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?称丁氏。   5。历史上的西域(今新疆大部分地区)人名中?最后一个字是" 丁"的很多,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、如《灵山房集高士传》云:"鹤年西域人也 曾祖阿老丁。祖父苦思丁,父为乌禄丁,又有从兄士雅漠丁!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!不知何义!2925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"   6!出自于氏所改!据4590《枫窗小牍》所载:"宋有无赖子于庆!欲依丁谓,一老儒教其改姓丁。后果得意?"   参考资料:www.chinataiwan.org/...2.html。